《住房变迁见证幸福生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是诗人杜甫在秋风卷走屋顶遮风避雨的茅草时,尤以天下为情怀的感叹。住房历来是事关民生的最基本,最迫切的问题,是反映居民家庭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作为过来人,目睹我们澄合五十多年住房的变迁,深切地感受到我们住房的改善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缩影。
从窑洞、土坯房、砖瓦房、楼房再到高档住宅小区的华丽转型,从“忧居”到住有所居再到优居,我们澄合人住房的变迁正经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站在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眺望标注着一个个历史进步节点的逐梦征程,我们充满信心。
回眸过去,70年代初期,祖国的建设者们从四面八方来到澄合矿区,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拉开了建设澄合煤炭事业的序幕。
那年,26岁的父亲随着48岁的爷爷也来到权家河煤矿,成为煤矿战线上的一对父子兵。踏入这个人烟荒凉的矿区,迎接他们的只有一支孤立的井架、飞扬的尘土和一望无际的麦田。像所有来到这里的人们一样,他们拖家带口只能借住在附近村民的一间土坯房内,顾不上生活,就投入到机器轰鸣的生产中。那时,村民家的土坯房大多不到10平方米,典型的土墙、土炕、土地,即使是白天,不点煤油灯的话,里面也是黑黑的,让人感到很压抑。妈妈说当年我就出生在农家这样的土坯房里。我的床就是房里一张矮小的饭桌。可恶的跳蚤,经常把我咬得浑身是疙瘩。妈妈常常清理蛛网,虫子和灰尘往她眼睛里飘,吓得妈妈边躲边叫。一到夏天,屋子像只不透气的箱子。最怕的是下雨。外面下大雨,家里下小雨。漏雨处锅碗瓢盆儿摆得乱糟糟,遇到连阴雨更是遭了殃,衣服、被褥都是湿漉漉的。
随着煤炭事业的发展,一批又一批工人陆续带着家属来到澄合,由于实在没有地方居住,渐渐就有许多人住进了窑洞。窑洞在依路的山脚或浅坡上而建,或大或小,大的不到十平方米,小到仅有三四平方米。没有窗,只有一个门,一间屋子半间炕,两、三代人挤一间房,一长条凳子上面搭板子,铺上褥子睡,白天就把凳子放在一个地方,到晚上再搭上铺,睡觉不敢随便翻身,很容易就掉下来。墙壁或用报纸张贴着,或用一块碎布挂着,土炕上放一低矮的小方桌,少有的几顶木柜便是家当,一盏小灯就是全家的照明了。那时候晚上不敢出门,一是路不好,都是泥巴路,下雨天走路非常不方便;二是没有路灯,周围又是野草,蛇虫蚂蚁都比较多,所以许多人晚上几乎都不敢出门。
80年代前后,矿区为改善职工生活条件,挤出资金,盖起了一排排宿舍楼,工人们终于陆续搬到了新居。新居虽然不足15平方米,既是卧室又兼厨房和客厅,没有卫生间,采光差,房屋内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但看上去简朴整洁,洋溢着和谐宁静。雪白的墙壁、整齐的楼栋,让搬迁进新居的人们喜出望外。不装修很多人都是直接入住。随着职工收入的提高,渐渐地家里有了摆放当年奢侈品收音机、缝纫机的地方,家居环境改善,使许多文明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在人们生活中盛行。那时,我们家里的条件相对好一点,家里有录音机、收音机,还有黑白电视机,周围很多邻居都没有电视。我家有一台电视,大家觉得很新鲜,晚上都来我家看,满屋子都是人,经常飘出欢乐的笑声。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那个坐落在山脚下、曾经少有人烟、年产30万煤炭荒凉的矿区早已是人头攒动,楼房开始成了人们生活起居的主要空间,公共设施如学校、医院、食堂、车间、住宅,也配套完善,到处是一派繁荣的景象。电视机、摩托车等更高层次的,代表现代文明的消费品,也开始进入矿工的生活。我们家再一次搬进了40平方米两室一厅的单元楼住房。但美中不足的是,这样的楼房没有暖气,得架火炉子。冬天的时候门和窗都有霜,早上起床很冷,父母总是把我们的衣服在他们被窝里暖热乎了,再让我们穿。每每寒冬一到,刺骨的寒风从窗缝隙间钻进来,即使坐在火炉边也感觉不到有多少暖意,但即使是这种住房也不是所有人可享受的,那可是父亲当年作为矿劳模才享有的特殊待遇。
岁月如白驹过隙,在走过煤炭资源枯竭、矿井破产最困苦的几年之后,煤矿整组改革的春风又开始吹绿了矿区。2005年之后,煤矿效益直线上升,职工工资较之前翻了几倍。手机、电脑、私家车走进人们的生活,许多矿工在县城购买了单位补贴的两室两厅两卫、24小时暖气供热的福利房。2008年采煤沉陷房安置,矿区80%的职工家属都住进了采暖设施齐全、两室一厅宽敞的住房,早年间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钢筋水泥的安居梦想忽然就成为现实。宽敞的客厅、亮洁的壁纸、崭新的家具,在灯饰的照耀下,家里显得富丽堂皇。大家在追求宽敞的同时,还讲究住得舒服、开心,装修风格也开始个性化、多样化。
近年来,澄合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职工的腰包鼓了,住房的选择也多了起来。各种高层住宅、花园小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不再满足于住得宽敞,更注重配套设施齐全,居住环境舒适的改善性住房。小区里,平整的路面、现代化的健身器材、漂亮的绿化带、舒适干净的休闲座椅等错落有致,宛若一个个生态公园,市民乐在其中,悠闲地散步遛弯。为了让老百姓“住好房”, 实现“里子”、“面子”双提升,还不断对老旧小区基础设施、绿化美化、生活配套等方面进行了改造升级。
我母亲常说:过去跑公共厕所,后来几家用一个厕所,人老就怕尿裤子,现在我自己一家两个厕所,还有淋浴,在家就能洗澡。从哪里来的好生活,就是党的好领导,如果没有这样好的党这样好的政策,哪有好的房子,那有这样的好日子!
纵观澄合五十多年住房的变迁,从居无定所到人有所居,从狭小到宽敞,从平房到高层,从有房住到住好房,房子越来越大,生活越来越好,老百姓住房条件的日益改善,住房的变迁见证了每一个家庭的幸福生活。不仅仅是住房的变化让人们自豪和骄傲,矿区街道上,从先前坑洼不平的土路到现在平坦整洁的地砖,从偶尔飞驰的三轮车到现在的公交车、私家车,从矿工家中生活用具的变迁、通信工具的变迁、衣着的变迁等等,无不在向我们展示着生活的巨大变化。个人的梦想、民族的梦想,奋斗路上都不再遥远。
抚今忆昔,让人感到的是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中国的发展成就,离不开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中国的发展奇迹,离不开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让所有的后来人住进明堂广厦,是我们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追求。我们要更加坚定理想和信念——时刻听党话,永远跟党走!
网络编辑:薛小燕 王 谋
信息审核: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