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沧桑七十年 幸福生活谢党恩》

发布时间:2021-07-01 11:54

我叫王长在,生于1947年,原籍河北省河间县(后改为市)米各庄镇前于杭村。我与新中国同时成长,见证了风雨沧桑七十年的历程,感谢党,没有党,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1954年,我八岁,在本村上学。记得在学校,小孩们使用石板,用石棍在石板上写字,写完擦掉重复使用。上到三四年级,我在西达路学校住校,很多学生挤在一个大通铺上睡觉。冬季,教室、宿舍都是用煤球炉子取暖。那些年,冬天很冷,地都冻得裂开大缝。水坑的水,冻的冰达到30多厘米厚。我的脚、手都冻肿、冻破。家里水缸的水结一层冰,屋内睡觉用的尿盆里的尿都结冰了。

1959年我考上初中,在米各庄中学上学(距我村六里路,都是早走晚归)。到秋后菜地出完菜,学校组织学生到菜地拾剩下的不要的干菜叶、老叶回来吃。那时候,大人小孩吃得再多也总感觉饿,老想吃。上学时,带的中午饭是红薯面掺些菜贴的饼子,不到中午就快吃完了。有一次放学回来的路上,我实在饿得不想走了,到地里找了点野菜吃,才勉强走到家。

1960年,因缺吃,家中没有劳动力,第一学期上完,我就退学了。退学的人较多,我们这一级的四个班,每班60人,后来听说就剩下一个班学生。

1961年,我村在西洼不远处开了个砖厂。砖厂里用的煤,都是农民用自行车往回运。回来的煤过秤,每100斤煤付给6角钱。大人一趟能驮400斤。秋后没什么活,我也参加了运煤。一开始驮100斤左右,车子倒了也扶不起来。第一次一天驮一趟,后来逐渐增加到二趟、三趟,重量也逐渐增加。十五六岁的有六七个人,其中还有两个女的。第一趟,天不太亮就到装煤地点,第三趟回来,天就黑了。我最多一趟能驮280斤煤。我奶奶表扬我,人小也能挣钱了。

村大队揽了一批织网的活,会织网的,可在大队领线到自己家织(尼龙线)。织1万网眼,给8角钱(网眼有五公分大)。我母亲领了线,在家织网,我用竹板制作梭子,给梭子上线。做饭也成了我的活。不管是煮粥、贴饼子、包饺子,擀面条,炒菜等,虽然做不好,但也都能做。

1961年还跟着表姨家大哥贩枣到文案县左各庄去卖。在途中见到大清河与沙河交汇,河一边清,一边混,河面很宽,非常壮观。那里地势较凹,水多,大部分种水稻。中途在大哥朋友家吃过一顿饭,是用大米磨的面,贴的饼子。吃起来筋筋的,凉后很硬。

生产队里的活我什么都干过。锄地、种玉米、花生,摘棉花,拔麦子、种红薯、担水,夜间到地里看庄稼等。大人一个工作日记8分工,我们记6分工。在束城挖过渠,在河堤上护堤。在黄华县境内挖河,有一天下午正在挖河,突然人们都蹲下的、坐下得都站不稳,是发生了地震。

1969年正月,我们一家来内蒙古乌达投靠在供销社工作的亲戚。供销社在五虎山矿设了一个小卖铺。有个老汉叫邓家其在那里卖货。后来让我到五虎山帮邓卖货。每天下午让我把卖的钱带回来交供销社。邓跟蒙民认识,他让蒙民买些白面,中午我俩做饭吃。蒙民也用粮本买粮,可买面不限量,吃完还可买,总算不用天天饿肚子了。

68年,我父母他们回老家给我找对象。我与弟弟留在乌达。有商店的王杰和八十七工程处的陈宝权和我们做伴。有一天我做完饭后,炉灶忘了加盖,我们几个就睡觉了。到了半夜,我起来小解,刚下炕就摔倒在地上,把他们惊醒了。王杰看我倒地,下来扶我,当时他也有些昏迷,应该扶头,而他扶我脚。陈宝权身体壮,比较灵醒,说这是中煤毒了,他赶紧起来把门窗都打开。拿盖帘在屋内扇动空气流通,又把我们三个人抱到炕上,冲着窗放下,呼吸新鲜空气。到天明也都没事了。第二天,还要去新区贸易公司开会,我去开会了,王杰头晕严重没去开会。

5月份,父母来信,让我回老家相亲。到家后,在西城各庄叔伯姨家见地面。5月29日到米各庄公社领结婚证,给了女方100元钱,返回来40元。六月初结婚,用自行车接来的,结婚没几天就一起回乌达了,在乌达找些零活干。

69年矿务局招收工人,我报了名,被录取后,分到八十七工程处井下掘进队,在五虎山矿,工作是出渣,巷道砌石、筏碹,这个小队在68年春,瓦斯爆炸死了7个人,伤了不少人,我被补充到此队。

为上班方便,买了一辆红旗自行车,150元左右,后又买了一个三五牌的座钟40元,蜜蜂牌的缝纫机,140元左右,都凭票购买。到矿上是为了多挣一点钱,上班后前三个月定三级工,三个月后定为四级工,每天下井费0.8元,一个月能拿到80元左右。

70年初,党中央,毛主席号召支援三线建设,军代表开会动员工人支援三线,八十七与八十八处向内地迁移,国家安排专车送。在70年春节正月十五走了一批,正月十六走了一批。两个单位职工分了三个地方(蒲白、澄合、韩城矿务局)我父亲分到澄合矿务局,我分到蒲白矿务局。迎接我们的只有轰鸣的机器、飞扬的尘土和一望无际的麦田。

四月份在罕井白水中间沟内建矿(南井头煤矿),又搬家到矿临时住。我父亲在澄合矿务局,见到姓邢的一个年轻人。他分到澄合,他父亲分到蒲白,想调到蒲白去。于是就跟劳人处申请对调,我与邢对调成功。当时矿务局由军代表管事。四月份就到澄合了,分到我建安处。工人来陕西后,都是在农村找房住。我到澄合先暂住浴子河村,单位在村办的临时食堂。到八月份,我母亲与弟弟妹妹们搬家来陕。靠上班较近东村找的房子(房东雷云保家两个小窑)住下。像所有来到这里的人们一样,大家顾不上生活,就投入到机器轰鸣的生产中。

在东村住了许多工人,上班在权家河矿,来去步行,当时都是土路。当地拉车是人架辕前面牲口拉套,后面绑一个橡皮圈拖着路走。把路面的土都拉成了粉状,尘土老厚。吃水是吃外面窑子水。水是下雨时流到窑内。场上的猪羊等粪便也都流到窑子里。打上来的水,用纱布接着往水缸里倒。接出许多小红虫。有的农户自己院内有水窑,下雨时,房上和院内的水收集到窑内。比外面的水要干净些,农村以前都是这样收水。个别村庄有水井,很少。

1971年,跟队领导说要了几棵檀条在一矿盖了两间小房,从东村搬来住。后来单位盖起了一排排平窑和平房,工人们终于陆续搬到了新居。

那时工人工资很低,二级三级工占70%左右。二级工每月43左右,三级每月52元左右,四级五级较少。一个工人,养一家六七口人的不在少数。我父亲五级工,月工资80左右。六级工,没几个。我弟七一年招工,分到权矿斜井开绞车。后调建安处一队木工学徒,月工资18元。三年后转一级工。我的工资是建井四级,与土建级别不符。我要求改为土建级别,由矿建四级,改定为土建三级。开始上班跟架子工班,什么活都干。后队组建一个电锯班,我到电锯班,用圆锯解木料。有时学做些门窗。到工地支模。1973年,新工地盖成许多窑洞房(一矿到权家河村半路处)。队里给我家在新工地分了两间半窑洞,自己圈的围墙,在院内盖了两间小房,一间做灶房,一间放杂物。七四年,木工转工种,考应知应会。全队没转木工工种的有40人参加考试,做窗扇。我在规定的时间(四小时)内,提前五分钟第一个完成,自己刮料、划线、打眼、开始安装,速度快,质量好。晚得有六个多小时才做完。

建安处土建有两个建筑队,我们为一队,主要在权家河矿、二矿、董家河矿所有的地面建筑,家属楼、学校、办公楼、医院、俱乐部、浴池、灯房、电厂、变电所等,生产系统、绞车房、装车点、储煤仓、主厂房等用于生产所需的建筑(储煤仓又称囤煤仓)。在这期间,职工家属都参加到施工工地干活,在工地筛沙子,和灰,搬运砖,挖土方等所需要做的活。母亲与爱人都在其中干活。有时还给工地砸石子,交一方石子给8元。我母亲与老乡张家秀大娘合伙开过小饭店,炸油条、卖羊肉泡等。刚到陕西那几年,粮食紧张,许多 工人家粮不够吃,一到星期天休息时到处去买粮,去过南窑,安里、刘家洼、王庄、赵庄、冯原皇甫庄,南到韦庄。

70到80年代,工人家中家具少,不够用,所以会做木工活的,没有闲着的时间。一到星期天休息,我和弟弟经常被人叫去做活。经常白天正常上班,晚上做到十一、二点(做箱子、立柜、碗柜、桌椅板凳、风箱等)。我在工作中积极肯干,常年不请假、不休病假,常被评为队里、处里、局里的先进工作者,发给一些奖状和奖品(毛毯、毛巾被、收音机等)。

1982年王村矿上马建设,全处大部分工人都到王村矿,我队在权家河矿住,每天早晚有大车接送,在王村矿建了临时宿舍、食堂、单身职工都搬去住,房子建得多了,带家的职工也都搬去住宿舍。一个星期回家一次。

在王村矿建安处修建民用建筑,铜川基建公司土建是工业建筑。82年,我调到王村矿筹建处(调去的,还有我处的十来个人)。我分管铜川基建公司土建(有孙铁柱、牛家魁、曹明哲、李国安)。主要控制进度、质量。在王村筹建处工作到84年底。85年初调回建安处,担任工长。85年5月,矿务局办公楼顶加盖一层房,我在那里施工,完工后调到二矿洗煤厂施工。先是修整清磨钢模板,陆续处理地基(采用强夯夯实),强夯完,人工配合推土机整平碾压,铺压灰土。浇筑垫层。同时二矿食堂开工,我就到二矿食堂工地施工。食堂完成后,又到一矿锅炉房处理地基。

80年代之前,人们穿的衣服都是棉布做的,不结实,许多人都是穿得带补丁的衣服,上身两个胳膊有补丁,下身前两膝盖,后屁股有补丁,就是这样都舍不得扔掉换新衣服。现在人们生活条件好了,买来的新衣服、鞋穿不了多长时间,看着新新的,想不要就不要了。有个别人在食堂或是饭店吃饭,要得多,吃得少,剩下的都扔掉,这部分人没经过生活困难时期,不知粮食来之不易。

1989年,我调到建安处安全质量科。91年到黄陵店头工地指挥部,分管安全质量。96年春季从店头回澄城,到二矿电厂工地,负责安全质量检查。1998年退休。退休前我享受了劳模才享有的特殊待遇,搬进了40平方米两室一厅的单元楼住房。

2012年,许多职工在澄县购买了单位补贴的福利房,我家也从建安处小区搬到九路阳光小区,住上了宽敞的楼房。去年小区又进行了改造。在党的阳光普照下,一年一个新气象,生活越来越富裕。在这几十年,我看到了祖国发展、科技的发展,城乡建设的速度,人民生活的提高,我感到无比幸福,感谢党的正确领导。让我特别自豪、特别骄傲、特别激动的是:我于1980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一名党员,我时刻知党恩、感党恩、报党恩,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时常教育子女,我们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全靠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我们要永远听党的话,跟党走,报答党的恩情!

 


网络编辑:薛小燕 王 谋
信息审核: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