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情
惊呼五十载,谁在岁月中,十年转瞬又一梦,半世浮生万花中……
1970年,那时我的父亲才16岁,就被姑奶奶从内蒙老家农村招工来到陕西澄城,作为支援澄合矿务局建设最早的一批筹建者,后来被分配到澄合铁运公司从事铁路列检工作,在这片热土上,父亲挥洒汗水,把最美的年华都奉献给了澄合,这一干就是38年。
父亲在奋斗创业的年华里有了我和弟弟,微薄的收入总是入不敷出,回家也成了一种奢望。每逢佳节,父亲总是骑着那辆破旧的自行车到邮局给爷爷奶奶汇钱,以表孝心。为了同时兼顾年幼的我们和工作,自打我记事起,我们一家四口人就吃住在单位的单身楼里,透过房间的窗户便能看到长长的铁轨,一眼望不到尽头。在无数个刮风下雨的深夜里,每听到远处传来火车的汽笛声,熟睡中的父亲就如打了鸡血般一样,立即起床抓起早已备好的衣服,冲出门外。我时常在睡梦中揉着惺忪的眼睛,在昏暗的灯光下看到父亲拖着辛劳的背影开门远去……父亲独自一人骑着自行车火速地赶往单位,待火车停稳后在规定时间用检车锤敲击车厢下部,判断是否有故障的情形发生。“你爸年轻时候那叫一个厉害,经常和火车赛跑”。母亲常常会在茶余饭后和我们姐弟俩谈及此事,当时年幼无知的我们哪里会明白父亲的奔波是为了什么?渐渐地成为母亲后的我才明白,这哪是在与火车赛跑,其实就是在和时间赛跑,为了我们的美好生活而奋斗。
2007年,我还是一名在校学生,一日接到母亲的来电,“我们要搬家了,澄合局给我们在县城分了楼房,以后冬天再也不用搭煤炉子了……。”母亲沉浸在搬迁的喜悦中,在电话那头滔滔不绝地说道。渴望已久的梦想,现如今真要实现了,一家人恨不得立刻就搬进去。后来在亲戚朋友的资助下,经过简单的装修,我们终于住进了敞亮的楼房,虽说楼房的面积只有80平米,但是冬季家里暖和和的,再也不用生煤炉子了;自来水上了楼,吃水不用水缸了;做饭使用电磁炉,不用烧柴禾了;卫生间安装在卧室旁边,上厕所、洗澡方便了;再也不用担心房子漏雨了,院墙倒了,下雨院里存水了……
2010年大学毕业后,在父母地鼓励下,我怀着雄心壮志和远大抱负只身来到澄合新区筹建处工作,对于这份工作我是满意的,更是喜爱的,确切地说,我成了名副其实的煤二代。踏上工作岗位前,父亲千叮咛万嘱咐地对说我:“闺女,爸在澄合工作了近40年了,澄合就是我第二个家乡,是澄合养育了我们一家人,澄合给了我们富足的生活。在工作中你要肯吃苦、富有责任感、常怀感恩之心,要把矿山当成自己的家……”。虽然与父亲不在同一个岗位,但这朴实的话语,却陪伴了我整整十年。这10年间我见证了澄合蓬勃发展的繁荣盛景,见证了我所在煤矿发展的点点滴滴:办公大楼、职工宿舍楼等建筑物的顺利封顶、百米进场大道竣工等,一座现代化的矿井拔地而生,我都参与其中,而我也成了同事口中的“老员工”,我衷心地希望未来的人生都可以和澄合共成长、共经历、共进步。
身为煤矿工人的后代,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澄合人求真务实、担当奉献、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努力增长本领、提升技能,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用青春妆点矿山的风采,用汗水浇灌自己的梦想之树,用勤劳的双手和踏实的脚步,创造温暖光明、铸就亮丽人生。
网络编辑:薛晓燕 王谋
信息审核: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