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学习强国”走进“梁家河”
在这春暖花开,春寒料峭的季节。夜里,我带着一份渴望、一份敬仰、一份感动在“学习强国”的方寸和光影之间,一路畅游、一路奔跑。
梁家河——中国北方黄土地上的一个小小村庄。以她特有纯朴见证了一代伟人奋斗的足迹,也必将成就一个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
梁家河里有厚爱。在梁家河传递的这份爱,是一群老百姓对一群知青、一群孩子的爱,是中国农民对领袖的爱。是一个知青娃,一个支部书记,一大学生 ,一个县委书记,省委书记,党的总书记对梁家河老百姓,对陕北人民,对全国人民的深深的爱。
习近平回到了梁家河---这个位于黄土高原腹地的小村庄。这个让他魂牵梦绕的地方整整40年。
习近平对梁家河的这份情,这份爱是从心里流出的。在村委会的院子里,习近平深情地说:“今天,我能够回来看一看,心情很激动,看到大家感到很亲切”。1969年1月,“我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就到了梁家河,在这里一待就是七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的心留在了这里”。
梁家河里有真爱。梁家河用真情接纳了习近平和他的同伴。“我来咱梁家河这七年时间,学会了很多东西。咱梁家河的群众无私的接纳了我,帮助我,让我在这里步入社会,入团、入党、当村支书;从这里出发,返城上大学,梁家河给了我的一切一辈子都不会忘。”
当年乡亲们不仅教会了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擀面条、蒸团子、腌酸菜。而且还教会了他,担肥,耕地,教会了他所有的劳动。
习近平,在梁家河学会了劳动、学会了生活,学习了工作,学会了做人,当上了村支书以后,他带领村民修淤泥坝、建沼气池、建铁业社、打知青井、办代销社。始终以一颗感恩的心,回报山村,回报社会,回报国家,回报人民。
梁家河里有大爱。习近平说,他永远不会忘记梁家河,永远不会忘记梁家河的父老乡亲。
1993年9月27日,时任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时隔18年第一次回到了梁家河村。当时,他挨家挨户看望了乡亲们,并和大家“约定”,下次回来一定带着婆姨。
习近平牵挂着梁家河的每一位乡亲。1993年回来,他给乡亲们带了茶叶等礼物。2015年春节前这次回来,他又自己出钱给乡亲们采办了米、面、油、肉、春联、年画等年货,家家都有,并送上祝福:“全村父老乡亲羊年大吉、喜气洋洋、蒸蒸日上、吉祥如意,日子越过越红火!”
多年来,梁家河村民的冷暖时时刻刻都在习近平心上。
1994年,吕侯生右腿患了骨髓炎,在医院治疗了两个多月,花了6000多元仍不见好转,习近平就给他寄来500元路费,请他到福州去治病。在福州治疗期间,习近平只要在市里,几乎每天晚上都到吕侯生的病床前来一趟,对他说: “侯生,给你治病,花多少钱我都愿意”……
村民梁耀才的妻子病重,习近平得知后寄来1000元。2015年,习近平回梁家河,梁耀才握着习近平的手说:“你那年寄给我的钱收到了,这份情谊永远忘不了。”
2009年11月,习近平到延安考察,因为行程安排得很紧,没能到梁家河来。但是,他把当年的“小伙伴”梁玉明、石春阳、王宪平、武晖等人请到了延安叙旧。其中的王宪平和武晖,习近平邀请时没写大名,直接写的是“黑子”和“铁锁”。
习近平的深情厚谊,村民们念念不忘。他们动情地说:“近平的心一直在梁家河。”
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情怀,深扎于人民的大地。梁家河、正定、宁德……串串足印,串起不同的地名,贯通着同样的大爱深情。40多年来,从一个生产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到一个泱泱大国的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历经村、县、地、市、省直至中央等多层级领导岗位,历练铸就了淳厚博大的人民情怀。
在梁家河,“人民”二字已铭刻在习近平的内心深处,“为群众做实事”的信念笃定地扎根心底。
梁家河,中国最小的行政单位,一个小小的村庄,当年接纳了、哺育了、教育了、启迪了一个孩子,一名知青勇于担当、胸怀大志、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让他心怀感恩之情,一步步心怀人间大爱,为百姓谋利,为人民谋福。
夜已深,人无眠。思绪还在《今昔梁家河》光影世界小憩,还在《梁家河》的字里行间穿梭。眼前,仿佛当年知青还在油灯下夜读,当年的村支书正扛着锄头一路微笑向我们款款走来......
网络编辑:薛晓燕 王谋
信息审核: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