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光的老相机》
自打1839年8月世界上第一台可携式木箱照相机在法国问世以来,相机就作为记录一个时代变迁的实物档案,扮演着其不可或缺的角色,浓缩着每一段历史和某一个时代所经历的种种。
相机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变迁,如今早已进入高端数码单反时代,相机界的两大老牌巨头“佳能”和“尼康”早就为我们定格生活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但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从胶片相机到数码相机,从黑白照片到彩色相片,相机都记录着属于那个时代的发展、进步与文明,那个时代里人们的喜怒哀乐和一些稀疏零落的故事也因此被定格永恒。
每每打开电脑,翻看收藏的千余张新老相片,都会让我心潮澎湃。从一张张相片,我看到了伟大祖国 70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看到了陕煤集团15年来走过的辉煌历程,看到了澄合建局近50年尤其是经历了煤炭“寒潮”,涅槃重生之后的新面貌。一张张相片背后的故事,更体现了照相的变迁,折射出祖国科学技术腾飞,人民生活富足的美好景象。
我出生在陕西合阳,父母都是支援大西北的澄合建设者,他们自幼生活在水草丰美的科尔沁草原,他们的少年时代和其他牧民一样过着清贫却无忧的生活,他们从小到大的相片多是照相馆给照的。而且也只能在有什么特殊纪念的事儿时,才能照上那么一张两张。父亲在国有煤炭企业工作,18岁参加工作,在到达单位上班的当天,特意去当地的照相馆拍了一张照片,以作留念。剑眉星目,面带笑容,英俊的面庞配一身劳动布工装背带裤,帅的是一塌糊涂。媒人给他介绍对象的时候就拿的这张照片,姑娘一眼就相中了,后来,就成了我的母亲。父亲3年车工学徒,8年车工班班长,18年机加工车间主任,当过劳模,受过表彰,还曾脱产一年,跟随世界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学习“优选法”,把工作当成事业,干得是风生水起。因此,父亲有着比常人较多的照相机会。在那个年代,单位欢送某个同志调动工作,会请照相馆的人来给照张“合影”、重要培训或开大会时照张“集体相”、出差时也会给自己留个“纪念照”,所以我们家的相册里大多是这样的照片,照片上方还会有一行手写体字样的文字以作纪念,有“华罗庚同志和渭南地革委领导接见全体推优工作人员合影”、“机修厂学大庆赶开滦会议全体代表和工作人员合影”、“欢送刘玉林同志赴晋留念”......还有“北京留念”、“上海留影”等等,为父亲勤勉的职业生涯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回忆。
1986年夏天,父亲从上海出差回来,买回一部国产海鸥135彩色胶卷相机,着实让我们兄妹在厂区风光了一把。因为当时最时尚的是120胶卷相机,一个胶卷只能照12张像,还都是黑白照片,并且在选景、构图、摆姿势的时候,要着实动脑筋想好了再按下快门,要不然胶卷就浪费了。而父亲带回来的135相机,一个胶卷可以照36张像,而且还是彩色的,那简直就是不得了了呀。
我们兄妹挎着相机,吆五喝六的引着要好的伙伴们到处郊游,处处留影。当时,出去玩的费用我们都是AA制,照片冲洗出来以后算账分摊,虽然费用不多,但是每个人都很认真也都很享受,给我们的年少生活也带来了无限欢乐。
1991年,索尼公司出产了第一台数码相机。从而使得相机进入了数码新时代。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祖国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手机、电脑都能照相,数码相机也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不算是什么稀罕物件了。它不光是有着体积小,携带方便的优点。更难能可贵的是,不用再担心胶卷够不够用、光线是不是充足这些恼人的问题了。仅用一张小小的储存卡就可以实现成百上千张照片的存储量。加上手机的不断更新换代,其照相功能更是更新迭替,堪比相机,人们只需要随手拿起手机便可以轻松拍照,如感觉照的不好,还可以随时删掉,重照。不管是旅游还是聚会,都能令人享受到那种眼到之处可以随手按下快门的痛快感觉。
照完了,往电脑或是云端一存,随时翻看查阅、上传晒图抑或是制作成动态影集、音乐相册,轻松的欣赏和回味。彼时,心中鼓荡起融融的暖意,竟觉的眼前的一切,都是甜甜密密的幸福感。于是乎,新建的电子相册就这样逐渐冷落了家中厚厚的纸质影集,伴着那部穿越时光的老相机束之高阁了。
网络编辑:薛晓燕 王谋
信息审核: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